首页 » 日刀重要资料 » 商品介绍

北武备—日刀入门普及资料(9)  


放大查看
商品货号:
所属类别: 日刀重要资料
商品特性: 新品、
市 场 价: ¥0.00
本 站 价: ¥0.00
淘宝旺旺:
商品详细描述

    之前提及了日本刀剑的外观及常见部位的名称,简单阐述了刀身的部位特点及成型原因。我们再以小结的形式说说姿 地 刃的细节部分。
刀姿补遗
    称呼一只刀“上身”部分的姿态组成,叫做体配。体配是指除刀茎以外,构成刀剑形状的长短(长)、弯度(反)、宽度(先 元幅)、厚度(先 元重chong)线条。由于每个时期的刀剑都是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制作的,因此组成姿态的体配特点也不尽相同。
1.切先的信息
    日本刀的切先也叫作“锋”。是刀身最前端的部分。长寸刀剑的切先经直刀样式的演变成为一个明显独立的区域,由横手筋、小镐线,刀尖~横手筋刃线围成。切先不仅是刀身最美丽锋利的部分,同时也是辨别时代特点最显眼的部分。刀匠深知切先对于一只刀的重要性,因此会根据时代特点而不断变化切先的样式。
◇切先的形状与种类
●魳锋
    形如鱼头的枯锐形切先,多为上古刀期与古刀初期切先样式。以锋刃平直为特点,例如有名的上杉太刀的切先。
●小切先
    魳切先的过渡版,长度在2-3cm之间。刃锋多枯锐,是古刀初期太刀多见的样式。
●猪首切先
    镰仓中期的太刀身幅有所加宽,对应的切先也跟着适当变宽加长。猪首切先便是被拉宽的小切先,像猪头与猪身的比例一样。这时候的切先长度也能变成3~4cm了,并且刃锋有着明显的弧度了。
●中切先
    中切先同样出现在刀剑使用率变高的镰仓中期,此后一直流行到江户时期。中切先的长度也在3~4cm之间,刃锋有着明显的弧度。
●大切先
    南北朝时期的刀剑长度暴增,刀身的宽度也随之增加。这时候切先的长度也随之拉长,出现长度超过5cm的大切先。
○中锋延
    中锋延是切先长度介于中锋~大锋之间的情况,切先长度在4~5cm之间。
    在直刀时代,切先的长度通常和切刃的宽度近似,刃锋多呈平直的线条。随着后世镐筋上移与切先拉长,切先也为后期修复提供余量刃锋变成弧形。弧形的刃锋根据线条的饱满程度分为“付”(平缓的)和“张”(饱满的)。对应的弧度很小的刃锋则叫做“枯”。平安时期的“魳锋”便是刃锋枯锐的体现。
2.反的总结
    日本刀的刀身以弯曲的姿态为特点,这个弯曲的弧度叫做“反”。反的位置和大小根据时代特点而发生着变化。


◇腰反
    腰反是刀身的后半段靠近刀茎的部位的明显弯曲。(刀身关于位置的描述,和人体的身段一样分为头 肩 腰 足)多见于平安时期后期~镰仓时代初期。
◇中反
    中反是刀身的弯曲均匀的分布在刀身上,弯曲最大的部分在刀身的中程。这个样式很像日本神社的鸟居门,因此中反也叫鸟居反,多见于镰仓时期。
◇先反
    先反是物打部分弯曲明显的现象,作为斩切性强的战场主武器的薙刀便是先反刀的典型。此外就太刀打刀而言,先反是室町时期~战国时期出现并流行的弯曲样式。
◇内反
    内反是刀身向刃方弯曲的情况,多见于上古刀期直刀和镰仓时期的短刀。
荀反
    荀反是内反的一种,是上半身朝刃方微微弯曲的反形。出现在刀身上的情况很少,多是出现在短刀身上的情况。
◇棒反
    江户时期的刀剑在使用方面注重突刺,反的大小变得微乎其微甚至接近于棍棒的笔直样式了。这样的反叫做弱反 棒反。


3.造込与镐幅所见
    造込(yu)便是造型,常见的刀剑以镐造与平造居多。镐造作为刀剑的基本造型也被叫做本造,其横截面是近似于菱形的样式,侧面看像是山坡的隆起。镐造是日本刀造型的一次重大升级,由平安时期的切刃造大刀演变而成。平造的最厚部分在刀栋部分,其截面是三角形。平安时期以前的部分大刀也有采用平造的样式,同等宽 厚的平造刀要比切刃造、镐造有着更小的刃角,因此平造刀剑更追求锋利。
4.镐造和平造以外的造込

日本刀剑造型所见
◇菖蒲造
    像菖蒲叶一样的刀身,镐筋是一只刀最厚的部分,并延伸到刀尖区域。镐地被削薄,刀身截面呈菱形。室町时期中叶出现,或者薙刀大磨上造成,后世薙刀直造多有此造型。
◇两刃造
    菖蒲造的栋方烧刃开刃的版本,兴起于室町中后期,多为短刀采用此造型。两刃造短刀根据研减余量特点,栋方也多做成荀反样式。
◇冠落造
    冠落造是从刀尖开始往下,刀栋的一部分随(镐)地打薄的造型。这样做起到调节刀身重心或增强穿刺力的作用,也是多为短刀采用的造型。如果是镐造样式的冠落造,且栋侧烧刃开刃,便是切先两刃造(小乌丸造)。
鹈首造
    鹈首造与冠落造类似,只是镐地的打薄部分到先幅先重的部分就停止了,这样在减重之余,较宽较长的切先就能保留应有的强度了。值得一提的是 菊池枪多为冠落造或鹈首造,而常规薙刀(造)是先幅宽度大于元幅宽度的鹈首造。
◇切刃造
    镐造便是由切刃造进化而来的。切刃造因此也被认为是镐造的雏形。切刃造的镐筋以接近刃侧为特点,奈良时期的刀剑多采用切刃造。
◇片切刃造
    片切刃造是指单面切刃的造型,后来多指一面切刃造一面镐造的试验版造型。而小柄穗的开刃方式也是片切刃造(一面切刃造一面平造)。
◇恐造
    恐造源于战国时期关传岛田派名工岛田助宗给武田信玄制作的一支异型短刀,因刀身上雕刻“おそらく”(恐怖)而得名。后来把切先长度占刀身一半以上的短刀叫做恐造。
5.小说镐筋
    镐造的日本刀因独特的外形成为了美丽武器的代表,刀身上隆起的线条便叫做镐筋或镐线了。镐线以下是锻造精良的平地和淬硬善切的刃区,镐筋和刀栋之间的部分叫做镐地。
    刀栋的厚度既是日本刀测量时的“重”,镐筋的厚度叫做“镐重”。就一只刀剑的截面来看,如果重的厚度和镐重的厚度落差在2mm及以上,我们便认为这支刀剑“镐高”,通常而言镐重比重厚出1mm左右的情况居多。古刀期大和传的刀剑多镐高,而相州传和备前传的刀剑特点普遍处于后者的范围。


    “削镐”这个词就是源于刀剑。刀剑在激烈战斗中,突出的镐筋被对方利刃削掉的惨烈状在后来也被形容竞争激烈。
6.小说刀栋
    栋便是刀背了,是刃的相对一侧。栋也叫“峰”,因此用刀背打击对方也叫“栋打”或“峰打”。
    栋的样式有四种:截面是三角形的庵栋()、截面是一字型的角(平)栋()、截面是半圆形的丸栋()、截面是梯形的三栋()。相对常见的三栋 庵栋 丸栋根据线条的特点也叫真栋 行栋 草栋。


    三栋的样式多见于山城传和相州传的刀剑,尤其以短刀居多。丸栋的样式多见于九州西海道和北陆道的刀剑居多。大多数的刀剑都是庵栋的样式,庵栋的山形部分的倾斜角度明显就是“栋高”了,反之便是“栋低”。
    栋的形状与高低和刀剑的厚度是有关联的,如果将刀身竖起来,从刀栋的方向来观看,看到的便是刀剑的厚度,从侧面来看便能看到栋的高度。因此厚重的刀剑想入鞘平坦舒适,和栋的形状加工是密不可分的。通常认为厚度大的刀栋庵形相对缓些,薄一些的刀栋庵形陡些。
7.小说重 幅
    在说到刀剑的体配时,是绕不开宽度与厚度的。过渡刀茎的“区”部分的宽度 厚度叫做元幅与元重(chong 厚度重叠的部分),以镐造刀为例先幅 先重便是对应横手筋部分的刀身宽度及厚度。
    先 元幅落差大的刀剑有一股特殊的张力,犹如古代的踏张弩一样(用脚开弓形容张力强)。这样优美柔韧的体态多见于平安时期。镰仓、南北朝时期,刀剑的先元幅落差则开始不断缩小,这样式的刀剑也影响了新刀期的刀姿特点。
    不仅是宽度的落差特点,厚度也是随着宽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身幅由窄变广、重度较厚的刀剑,是平安时代后期~镰仓中期的特点;而身幅广,厚度没有因幅度变宽而加厚的刀剑则是镰仓后期~南北朝时期的特色。另外镐幅对于身幅的比例、栋的形状及高低的分析,这些都是在鉴赏过程中对姿型判断起到辅助性的细节条件。


二.刀茎要览
    刀剑的裸身分为茎和上身,我们现在来说说茎。茎是鉴赏时直接握持的部分,也是刀剑在握柄时插在柄里的部位。茎的别名也叫“中心”“忠”“柄心”等。茎的先端部分叫做茎先,茎先的端面叫做茎尻。
    茎负责保持上身的平衡感与使用时的力度收纳,保养时还需要自由的与刀柄拆分。因此刀茎的外轮廓是平滑无刃的,而且为了和刀柄固定会在刀茎上开着叫做“目钉孔”的孔,供叫做“目钉”的销轴固定。
    茎是时代 流派 刀工自身特点发挥的集成部分,也是刀剑制作的最后一步。因此刀茎的优劣也能反映出刀剑本身的整体气味,这个细化完善刀茎的工步叫做“茎仕立”。
8.1 茎与茎尻的形状
    在鉴赏过程中,面对形状各异的茎形和茎尻的外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特点是必要的。我们先从刀茎认起:
    制作完成没有经过后期轮廓修改的刀茎叫做生茎,先从生茎来进行茎形辨认是理想的情况。
◇普通茎
    正常的锥形样式,从古刀期一直延续至今。
◇雉子股茎
     像鸡大腿一样的刀茎,茎腹有阶梯式收缩。是平安时期~镰仓时期的特点。
◇振袖茎
    有着明显茎反的茎形,像和服上的振袖而得名。多见镰仓时期的山城传短刀与早期相州传短刀。
◇舟茎
    茎腹像船底一样平缓收缩到茎尻处的刀茎。多见于镰仓~室町时期的相州物。
◇“黑腹鱊”茎
    像黑腹鱊鱼的线条一样的刀茎,像舟茎的茎腹但在中程改变线条收缩样式了。多为室町时期千子系和武州下原物的特点。
◇药研茎
    像碾压药物的药碾子形状的刀茎。茎尻是非常明显的刃上栗尻,是江户时期繁庆一门的特色。
   
8.2茎尻的形状与种类
    茎尻根据常见的形状,大致分出五种
◇栗尻
    一般的茎尻形状,像栗子的外轮廓。
◇刃上栗尻
    在正常栗尻的情况上,茎腹的部分弧度明显大于茎镐部分。
◇剑尻
    茎先如同庵栋一样,左右对称的斜线样式收法。
◇入山尻
    刃侧的斜线要长些,栋侧的斜线短些,剑尻的不对称样式。
◇切尻
    切尻也叫一文字尻,像横着把刀茎切断一样。切尻多发生着磨上茎上,生茎尻为切尻典型的是古刀期大和传保昌派。
8.3鑢目的种类
    再细化茎的过程中,不仅要把茎的外形做的平整自然,更是要在轮廓成型的刀茎上加工有规律的纹理,来提高与柄槽的摩擦力,这样的纹理叫做鑢目。原始的鑢目是经过刻意捶打的,后来衍生出刮铲出来的纵向鑢目,叫做“铲鑢”。再后来出现锉削的鑢目,更美观实用,延续至今的鑢目都是锉削出来的。
    鑢目的种类,我们列举几种常见的样式来做简单介绍。在鉴赏过程中,根据鑢目也能知晓刀工的加工特点。


◇切
    横线状的鑢目。
◇胜手上
    栋侧的鑢目微微朝上。
◇胜手下
    栋侧的鑢目稍稍朝下。
◇筋违
    刃侧的鑢目已经有着明显朝上的角度。
◇大筋违
    比筋违鑢的角度还要明显许多。
◇桧垣
    线条交叉的样式。
◇鹰羽
    像鹰身上的羽毛一样,刃侧和栋侧的方向都是朝下的。
逆鹰羽
    鹰羽鑢的反方向版本
◇化妆鑢
    在磨出的起始部位做出不同方向的拼接型鑢目,起到美观防伪的作用。
9.茎的磨上
    茎是鉴赏过程中是值得注意的部分,那些在历史被改短的刀剑的茎,叫做磨上茎,和没经过改动的生茎呈对比。
    一只刀的上身部分、尤其是刀尖经过热处理,是不可改动的部分,缩短过多的刃长便只能从相对柔软的刀茎处入手往上改了。室町后期的打刀不需要前朝大太刀那样多余的刃长,到了桃山时期秀吉更是颁布了刀狩令将刀剑刃长控制在规定的尺寸内,绝大多数长刀都难免被磨上改短了。
9.1茎的种类
◇生茎
    制作完成后便没有修改过外轮廓的茎
◇区送茎
     没有动茎尻,将刃区栋区向上移动加长茎长的情况。
◇磨上茎
    只要改动茎先的原始形状,便算成磨上,磨上通常也要将刃长改短些,但还能保留铭的情况。
◇大磨上茎
    磨上的显著情况,甚至保留不了铭的(全部)位置了。
◇折返茎
    怕造成大磨上无铭的可惜结果,便把带铭的部分打薄折到另一侧了 。
◇额铭茎
    将铭的部分切出打薄,焊合在大磨上后新茎部的情况 。
10.铭的小结
    铭是刀工在制作成品之后,打在刀茎上的纪念性文字。通常是自己的艺名(品牌)和制作时间的内容。制作者的铭字通常打在显眼的“佩表侧”,因此太刀铭和刀铭的铭文格式通常是相反的。
    关于打铭的规定,是在公元701年(大宝元年)制定的《大宝律令》中对于武具类质量的担保要求。随着这条法令的颁布,打铭成了墨守成规的加工环节。铭文经过时代不断的发展演变,已经不局限于制作者和制作时间的单纯内容了。
◇刀工铭
    刀工的名字、艺名。
◇居住地铭
    刀工的居住地
◇受领铭
    刀工接受过的官职受领(幕府或朝廷认证,多为“守 掾 介 ”等荣誉称号)。
◇注文铭
    多为刀工把订做者的名字打在刀茎的例子。


◇所持铭
    与前者相反的是,后人得到了刀剑将自己名字刻在刀茎的铭文。
◇裁断铭
    将试斬结果刻在刀茎上的铭文。


◇折返铭
    折返茎处理带来的铭文样式,铭字的方向朝茎尻为特点。
◇短册铭
    额铭的常见样式。将铭的部位锯下磨薄成为薄片,镶嵌进磨上后刀茎的预留嵌槽中。名物一期一振藤四郎的铭属于这种现象。
    安土桃山时期,本阿弥光悦得到丰臣秀吉的许可,可以鉴定刀剑真伪优劣,并开具叫做“折纸”的鉴定证书。现在提起折纸,便是公信力的代名词。与折纸配套的无铭刀身上,做上相应的标注是必要的。无铭物的主观鉴定有着无限接近于客观答案的特性,因此也叫做极鉴定,这类标注性质的鉴定铭叫做极铭
◇金象嵌铭
    将鉴定结果錾刻在刀茎并用金象嵌的工艺来彰显刀铭的铭文,多用于大磨上无铭的刀身。


◇银象嵌铭
    将金象嵌改成银镶嵌的情况,应用场合同上。(后来试斩铭凸显刀剑附加价值,也会做成金银镶嵌的效果)
◇朱铭
    用生漆与朱砂混成的漆,把鉴定结果直接写在刀茎上的情况。多用于无铭刀的鉴定。


◇金粉铭
    用金粉和生漆调和的金泥直接写在刀茎上的铭文。
    无铭物的出现情况
    根据《大宝律令》的法规,刀剑打铭是必要的制作环节。但是也出现着大量无铭刀剑的例子,通常是以下几种情况造成的。
   
①制作时的确打铭了,但经过磨上改短就把铭文消掉的情况。
    ②神社奉纳的刀剑通常不打铭。
    ③向上级献上的刀剑部分不打铭
    ④订做品往往一次加工几支,选出最好的“真打”交付客户,其余的“影打”视情况不打铭。
    ⑤大量生产制作的刀剑来不及挨个打铭。

    铭的制作与简易分别
    严格来说铭是用锤子与錾子凿刻出来的,正式的称呼叫做铭切。用小锤击打不同刃角的錾子,刀茎表面受到挤压便形成了笔画的线条。粗大的笔画铭字被认作是“彫铭”,纤细的笔画铭字被叫做“切铭”。
    古刀期的铭文通常是简单些的内容,铭切的制作也没有很复杂的技巧。新刀期以后的铭文普遍开始考究,并融入了书法艺术,有的为了防止作伪会刻意加深笔画做成彫铭样式。
   有铭物的确是可贵的,但不是说无铭物便没有可取之处了。现存的国宝“山鳥毛一文字”重文“石田正宗”等等,便是无铭好刀的典型例子。。。。。。(本文由長曽祢古铁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