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刀重要资料 » 商品介绍

北武备—日刀入门普及资料(5)  


放大查看
商品货号:
所属类别: 日刀重要资料
商品特性: 新品、
市 场 价: ¥0.00
本 站 价: ¥0.00
淘宝旺旺:
商品详细描述

     在鉴赏刀剑的时候,知道鉴赏的要点所在,及其特点的对应名称是必要的。抓住要点再去鉴赏,不仅能知道美丽效果背后的制作工艺,更能知晓制作的年代特征及流派特征。我们本讲就大致说说 鉴赏时常用的术语及特点。
1.关于鉴赏时的情绪
    也许每个人在鉴赏刀剑时都有着不同的主观情绪。但是在面对刀剑时,这份情绪或更加激昂,或渐渐趋于静谧。这便是刀剑物语的精妙了。在鉴赏的环境中享受宁静,犹如在森林中享受呼吸一般。神清气爽 心旷神怡,不知不觉就被感动了。
    当然也有观赏刀剑而感到如临生死的例子。透过美丽的外表看到了铁血的本质。可能对于刀剑是武器的本质来说,人们对于火枪的紧张感反倒没有刀剑来得直接。
    人们常用“秋霜烈日”这样的对比性明显的形容词来描述有着激烈表现的刀剑,“春风荡漾”来形容气质优雅缓和的刀剑。其实各具神采的刀剑,不仅是时代文化气息的缩影,更是刀匠们将细腻心思寄托在其上的雕琢。
    人们面对刀剑时产生激昂或静谧的情绪其实古来有之。禅宗自镰仓时代进入日本立刻成为武家的必修课。刀剑的锋锐不仅能给武士带来莫大的勇气,平静时期的冥想又能透过刀锋的凌厉参悟生死之道。可以说刀剑对人们的正面情绪总是起着斗志上的鼓舞和回归平静的安抚。刀剑甚至更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而被人们制作 传承 收藏 保管至今。
2.鉴赏时要知道些什么
    在鉴赏过程中,如果能确信找到了涤荡内心那份感觉,接下来就要知道那份质感是什么了。我们在一边了解这些刀身常见的因素名称时,一边接近其本质。这样就先从刀身鉴赏三要素简单说起。 
①.刀姿
    乍一看似乎是一样的姿型,但根据时代的不同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各个时代的战斗方法不同,所以会制作符合时代特点的刀剑。因此只要记住各个时代的样子的典型样式,就可以大致确定姿态对应的时代了。
②.刃文
    刃文是刀匠最能发挥个性的地方。他们在有限的平地区间描绘着自身对审美的无限创想。其变化精妙,宛如漫天星河描绘的太空境界。
③.地铁
    地铁是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原材料,从炼铁加工以及后期处理工艺,达到最终效果的宏观视觉体现。经受折叠锻造的地铁会呈现折叠方式、层数带来的相应肌理,这便是地肌了。不同种类的地肌和地铁的颜色差异,有助于我们分辨地铁的制作流派及制作时期。
    鉴赏鉴定刀剑主要是围绕着这三个要素来进行的。从这里开始,将会以姿态、刃文、地铁为要点进行介绍。
3.刀姿的简易区分
    我们来看看带有时代特征的刀姿
◇平安时期末期~镰仓时期初期
    拥有着优雅洗练的高贵姿态。散发着早期贵族文化的静谧气息。刀身长寸 腰反、先元幅落差明显、多为小切先。


◇镰仓时期中期
    刀剑开始由仪用佩饰向实用武具转型。流行身幅加宽、仍有明显先元幅落差的太刀。切先由小切先拉宽为猪首切先。


◇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尺寸长大、身幅广、对应的厚度相对偏薄,肉置相对扁平的太刀。现在所见的大部分太刀,便是南北朝时期的磨上物。


◇室町时期初期
    类似于镰仓初期的姿态构架。但由于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刀姿上进行过渡,出现了不是腰部弯曲,而是前端弯曲的先反。


◇室町时期中期
    出现了二尺前后,适应团战使用的单手打刀。以重厚、先反强为特点。


◇庆长时期
    这个时期的刀姿很像大磨上的南北朝刀姿。。。身幅广、大锋、重相对较薄。


◇江户宽文时期
    这个时期因为幕府明文颁布了士族制度,武士以大小一腰为荣。刀剑为了佩戴修身和使用方式的演变,出现了反浅、中锋但身幅厚重的刀剑。


4.刃文是什么
    将刀匠的审美和个性的表现凝聚在一起,在实用美丽的刀身上,闪耀着青白光芒的烧刃的形状叫做刃文。即使是对于第一次见到日本刀剑的人们来说,也会被银河般闪耀的刃文所吸引吧。那是因为在体态优美的刀身上,跃动着交相成趣的银色光辉,让弯曲富有张力的刀身,美感的层次显得更加丰富了。
    刃文的生成是富有神秘感的。充满着无尽可能性的刃文,是将烧至红热的刀身,放置水中淬火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刀剑硬度最高的部位就是刃文以下的刃部了。刃文的制作基础是将刀身烧刃部分涂上较薄的复合粘土,其余部分涂上更厚的土层形成良好的保温区。这样刀身在水的快速冷却下,刃部的晶格转变要更快,淬火线成为了宏观上的刃文。

4.1刃文是光给予的艺术
    刀身上闪耀着白色的波状或直线状的线条就是刃文。在光源的照射下,刃文会漫反射白色的粒子。在淬火之际形成的粒子形态,看起来像是沸水蒸腾的白气一般。那肉眼可见的粒子便是“沸”稠密到不可见的粒子缔结便是“匂”(这里的匂并不是指嗅觉的气味,而是指视觉的气味。)
    刃文大致分为直刃和乱刃。直刃是直线状,乱刃是有各种曲线构成的刃文。刃文非常具有艺术性,具有吸引鉴赏者的魅力。是日本刀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刃是最初出现的刃文,从古坟时期就能看到实物了。根据烧幅的宽窄,有广直刃、中直刃、细直刃的类别。广直刃和细直刃在强度方面是有着一定缺陷的。因此大部分烧直刃的刀剑,都是采取中直刃烧幅的。
    乱刃则分为很多种,作为基本的门类分为湾刃、丁子刃和互目刃三种。湾刃看起来像是缓缓起伏的波浪,分为大湾刃和小湾刃。
    丁子乱刃像是排列的丁子果实的刃文。是以热带产的胡桃科的常绿乔木果实的形状而命名的。这种形状的图案也被应用于家徽。在丁子乱刃中,有高低落差幅度小的“小丁子乱”高低波动大的“大丁子乱”像八重樱一样重叠华丽的“重花丁子”等等。。。也有以丁子刃为基础,但由于特殊的形状被命名为“蛙子丁子”“拳形丁子”的例子的。
    互目刃据说是眼睛看到成排的石头的轮廓所命名的刃文样式。是混乱不一的连贯圆头组成的基本刃文样式。通常也分为“大互目”和“小互目”。互目刃里也不乏烧头成三角状的“三本杉”、“山形乱”“锯刃”,或者看起来像是念珠的“数珠丸”方块形的“箱乱”“马齿乱”亦或互目刃和丁子刃复合的“互目丁子”互目有些特殊形式的图案,也因此有着对应的特殊名称。另外如果一支刀的全身都遍布着斑块状的烧刃 这种情况叫做“皆烧刃”这是大乱刃的一种极端化表现。


4.2“沸出来”与“匂出来”
    刃文的种类,根据热处理的温度的不同,粒子的大小也不同。分为高温下出现的沸和低温下出现的匂两种。如同滚水沸腾时,空气中可见的气雾颗粒的粒子便是沸点的形态,像薄雾一样缔结如丝的便是匂了。
    那么组成刃文的沸和匂为什么会出现在刃境上呢?这是因为相对柔软的地铁和坚硬的刃部,在热处理时的晶格转变过渡,造成的如同霜降般的现象。在经过研磨之后,交界处的柔软部分会轻微减少,留下的坚硬部位便是宏观上的匂或沸了。当光源照射在数不清的沸和匂的粒子上,会引起漫反射现象。所以刃文看起来会呈现白色。
    另外,经过晶格转变而膨胀的刃文,会像毛玻璃一样有着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因此在切割的时候,只有凸起的部分会接触到斩切物体。由于摩擦系数小了,所以切割阻力也就小了。
    举例来说沸出来的代表是“相州正宗”,匂出来的代表便是“備前长船”了。
5.沸和匂的观察
    观赏刀剑的沸味和匂口的状态时,将刀身和光源呈21°的角度来观看是恰好的。因为研师在研磨时会采用一种叫做“化妆研”的手法遮挡住了刃文本来的样式。所以消除这个化妆效果才能看到刃文的真实表现。

    如同女士的化妆可以用水洗掉,刀身的化妆效果可以用光来抵消。这种被称为“马氏体”的粒子遇到光源产生的漫反射,让刃文看起来洁白寒彻。沸和匂不是单纯为了审美而特地烧出来的,而是为了提高刃部的硬度和锋利度进行局部热处理带来的附加现象。正是因为沸和匂的晶格凸出,被斩切的物体才能和刀身有着更少的接触面积。这样斩切的阻力变低,会显得切味十分优异。
    另外,最容易观察沸和匂的部位,便是在地铁与刃文的交界处了。这里是地铁上屈氏体和刃口马氏体混合交汇成霜降状的部位。通过研磨,较软的屈氏体微微凹陷,偏硬的马氏体微微凸出。凸出的马氏体粒子经过光源的照射产生的漫反射会让刃部显现白色的光芒。这个软硬混合交汇的过渡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斩切受到冲击突然从高硬度刃部传到柔软的地部的话,刃和地容易产生裂纹。但是,软硬混杂的刃境,就能起到吸收冲击的缓冲地带的作用。刀匠不仅知道这样做是实用的,更是追求以美的极致为目标。精益求精的制作让爽朗的刃文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一样,沸和匂的交汇产生了神秘清丽的美感。


6.帽子是切先部分的刃文
    切先部分的刃文叫做帽子,帽子是刀剑的颜面所在。帽子形态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刀匠的本领,因此帽子漂亮的刀剑,通常刃文的样式也会很漂亮。切先的烧刃是一只刀中最薄的部分,因此对于温控要有着十分精准的把握才行。现在留存于世的刀剑很多都是精心保管的古代名作,帽子的烧制技法比较鲜明。因此通过对于帽子的观察,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刀身的制作年代及流派。
关于常见的帽子样式,我们观看图例。
    关原合战之后的二百年间所制作的刀剑,属于刀剑历史上的新刀时期了。新刀期的帽子普遍以丸帽子居多,不同于古刀期的帽子与刃文多有着整体样式的搭配,新刀期的直刃乱刃普遍都接丸帽子。在1763年之后的“新新刀期”又出现了大批还原于古刀期特点的帽子。当然在新刀期,也有着这方面的摩古之作。


7.烧入的秘密
    日本刀剑的制作成型,从炼铁开始到回火结束,自始至终离不开温度的协调。日本刀剑在世界武具中能获得优良的评价,和传统的“tatara”炼铁法带来的原材料是密不可分的。区别于“tatara炼铁”,洋铁(工业炼钢)是将铁矿石和焦炭堆在高炉中,采取1500℃的高温炼制的精纯材料。而采取氧化铁的铁砂用木炭进行冶炼还原的话,在750℃左右就能开始产生化学反应,炉温最高温度大约控制在1000℃。
    tatara炼铁可以比洋铁在低近500℃的温度下进行还原,所以钢料里很少会产生硫和磷的化合物,这样就可以作为杂质较少的优质原材料了。如果刀身在制作完成后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在高温热处理时就有折断的危险。如果含有一定量的磷化物,在寒冷的环境中也有折断的危险。不仅如此,硫化物和磷化物也是刀剑生锈的诱发条件之一,从而有着在内部腐蚀钢材导致刀剑折断的风险。


    另外在刀剑制作过程中,除了炼钢的温度能保证原材料的优越性,热处理的温控环节更是决定了一只刀剑是否作为完成品的成败。前期进行漫长精心的折叠锻炼和复合结构都是为了围绕最后的烧入过程而进行的,因此刃文不仅承载着日式武具的美丽,更是涵盖了匠人倾注的刚毅坚定的实用性以及快刀斩乱麻的决断精神。
    淬火的时候,为了将速冷的刃部和缓慢冷却的刀身区分开,会涂上一种叫做“烧刃土”的耐火材料。在刃部涂抹的薄些,在地上涂抹的厚些,这样在冷却时期的降温速率就不同了,因此也就形成了带刃文的局部热处理特点。
    假设只将烧红的刀片放到水中进行热处理,水就会直接接触刀身并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的气泡包裹着刀身,水不能直接接触刀身,反而起不到急速冷却的效果。而带有透气性的烧刃土就有这无数的细孔了。淬火时通过毛细现象,水被不断地被吸进烧刃土中与刀身接触。从而提高了淬火效果。
    选择淬火的温度无疑是重要的。进行淬火前的刀剑组织,处于接近纯铁性能的铁素体“α铁”形态。其结晶是由九个原子构成的(体心立方晶格),这时皮铁的理想含碳量在0.7%·0.8%之间。当含碳量达到0.77%的α铁加温到726℃时,开始共栖转变成十四个原子构成的奥氏体“γ铁”形态(面心立方晶格)。这个温度叫做“铁的变态点”。在刀剑的淬火过程中,为了出现理想的刃部硬度,把刀身加热到726℃以上是完成淬火必要的条件。从这个温度上升之后,钢材的晶格会重新排列组合并增加吸收碳原子的能力,晶格体积也开始变得膨胀肥大。因此将淬火温度控制在750~760℃时,就能淬出理想的刀刃。
    刀匠只凭借经验和风箱来调控火炉与刀身的温度,这无疑需要很高超的技术。“将刀身烧红至夕阳的颜色,即可进行烧入”凭借着眼神与经验对颜色的细微差异来把握温度的微妙浮动,简直是神乎其技的操作。。。

α铁形态γ铁形态
    在淬火时,将烧的红热的刀片放置水中进行冷却,但是烧刃土涂抹较厚的地部因为缓慢冷却的因素,形成的是硬度稍低的贝氏体。而土薄的刃部因为急速冷却的因素,形成的是硬度坚硬的马氏体组织。
    经过淬火后的刃部,晶格的膨胀转化现象是明显的。这样就形成了宏观上沸口的颗粒和匂口的细线。刃部的马氏体包含因转化不完全而过硬 不稳定的“α铁马氏体”和转变完全的柔和的 结构稳定的“γ铁马氏体”组成。淬火后的刀身中含有很多“α铁马氏体”,这对刀身的整体强度来说是不利的。为了使其转变成尽多的“γ铁马氏体”,刀匠在大约400℃的温度下对刀身进行回火工艺细化晶粒 均匀组织。(宏观上回火消除淬火带来的多余应力)这项工艺大大增强了刀身的弹性,也使得刀身的微观结构更为致密均匀,让地铁看起来润泽晶莹的屈氏体,就是淬火加热产生的奥氏体在回火之后转变形成的。历来能制作地刃优美且切味拔群名刀的刀匠,无疑是懂得用回火工艺完善作品的高手。(本文由长曾祢古铁编辑整理)